年年暴雨,年年内涝,纵观全国许多城市都似乎陷入“治水方式”之困。怎么办?于是乎,打造“海绵城市”则提供了一种从“末端治理”转向“源头治理”的智慧治水新思路。
为什么会如此?
随着城市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,如何完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、消除城镇内涝,也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。
城区发生内涝,主要是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,如路面硬化指数过高,窨井过少;排水管道管径过小、排水速度过慢等。“另外,也有一些路面坡度过大,而低洼处排水不畅,排水管线太少,也会形成积水。城市经常发生内涝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”
如何治水?
“如果建成‘海绵城市’,下雨时像海绵一样把水‘吸’住,干旱时再把水‘吐’出来,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生态还原能力,而且能提升城市消化雨水的能力,缓解逢雨必涝。”福建业特认为,“海绵城市”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,而是一个综合目标,即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。
“建设‘海绵城市’,不能仅仅理解为铺些透水砖、修几个蓄水池、建几块下凹绿地,而要让山水林田湖这些‘大海绵’真正发挥作用。”在福建业特看来,在建设用地选择上,要尊重自然和原有地形,把一些低洼地、河湖湿地等保护好,科学划定界限严加管理。
“城市需要探寻与水共生的和谐方式,‘海绵城市’提供了‘化刚为柔’的治水方式,并把水患威胁转化成了城市改造更新的契机。”在小编看来,“让城市走出‘积水潭’,增加城市的自然调适能力非常重要。”建设“海绵城市”,首先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,政府部门充当施工“总监”一职。而规划、国土、供排水、道路、交通、园林、水务等职能部门,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涉及雨水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等低影响开发内容,明确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、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、透水铺装率等指标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“海绵城市”建设难、各部门配合不到位的问题。
“‘海绵城市’建设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,有效推进‘海绵城市’建设,需要一个长期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,并从地方立法和社会推广等方面入手,提高公众的参与度,如此才能让城市综合性的‘海绵’功能得到充分发挥。”受访专家对此观点一致。
建设“海绵城市”,一方面是让雨水流得更畅——涝时能吸水,另一方面是让雨水存得更多——旱时能吐水。当我们的城市成了“海绵城市”,“城市之肾”河湖能正常代谢,“城市之肺”土壤能正常呼吸,或许就不会那么频繁地“一边喊渴,一边内涝”了。